目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引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汽车正由百余年前典型的机械产品,逐步演变为机电一体化、智能网联化的高科技产品,呈现出与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趋势。未来汽车产业和技术将发生深刻变革,其中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催生全新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进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的重构。
汽车产业和产品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异常复杂,且各种技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必须通过综合研究和深入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识别,以确定具体的关键技术领域,明确细分技术的发展目标和优先级,为汽车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形成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良好态势。
中国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近2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总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仍有明显的不足。
1、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集中体现在汽车产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上,我国汽车技术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取得各领域的重点突破,初步掌控了部分关键技术,对前沿技术也有所布局。当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技术仍有不足,如自动变速器技术尚在攻关、汽车电子电气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整车集成优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也无国际优势等。
2、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某些技术落后。
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各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密不可分。其中,在先进动力总成、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领域,近年来我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规模产业化检验,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多为外资掌控,混合动力技术尚需系统性整体提升,三元电池先进技术多由日韩企业把持,智能网联技术有待实质性突破、且关键部件还受制于人等。
3、中外多方面存在差距。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尚不是汽车强国,其中汽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是重要因素之一,具体体现在研发能力、创新体系和工业基础等方面。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正处在“科技进步斜率”快速提升的时代,“互联网+”的浪潮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被重新定义,就连“历史悠久”的汽车行业也开始改变,尤其在新兴科技企业涌入的现在,放眼未来 30年,汽车产业链及产品将面临重大挑战和变革,这一次变革或许是汽车工业历史上继“流水线化”、“多样化”、“精益化”之后的第四次变革,汽车将成为跨行业的新技术前沿,随着技术的跨界融合,人们的用车生活、汽车产业模式都将随之改变。
目前,人类能源、环境、安全等问题日益显著,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特征正初现端倪,预计到 2050年电动汽车占市场份额有可能超过 80%,而新兴汽车科技公司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改变汽车产业链端口,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汽车产业或将呈现以下趋势。
1、电动化:新能源电动车及充电桩的全面普及
新能源电动汽车已经开始普及,据统计,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7.9万辆,到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60万辆,预估至 2030年,新能源销量可达 2500万辆。
政策支持加速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2012年国务院便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其中规定到 2020年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而《中国制造2025年》提出到 2025年这个数字要降低至 4.0升 /百公里,同时在中国已有 88个城市出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支持政策。
大胆预测,在 2050年,一线城市绕城内将不再有传统燃油车行驶,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拥有清洁能源,且零排放的新能源电动汽车。
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同时将带动充电桩的全面铺设,根据政府出台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计划》截止2020年,充电桩的铺设计划新增 50万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800座城际快充站。
到 2050年,为保证电动汽车的畅行,所有街道边、停车场等公共停放车辆的场所将全部配置无线充电的设施,高速公路将成为沿路无线充电覆盖的大通道。
2、动力电池技术提升:续航能力增强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据统计纯电动汽车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近 50%,电池使用的高效率以及环保化将成为新能源电动车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包括石墨烯的新材料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预测未来随着技术的提升,电池使用的高效率以及环保化将成为新能源电动车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包括石墨烯的新材料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预测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核动力或将用于汽车行业,核动力是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动力、热量和电能。
其实早在 2009年凯迪拉克就提出“核能汽车”的概念,利用核燃料“钍”做为电力的核能汽车,一公吨的“钍”能制造出 10亿瓦的电,足以维持一年的供电,利用“钍”做为汽车电力,只有 8公克就相当于加了 6万加仑的油,几乎等于一辈子加一次,就不用再补充,并且由“钍”生成电力的汽车完全不会排放任何废气。
3、未来技术进步: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
(1)轻量化: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
据统计,电动汽车重量降低 10%,对应续航里程可增加 5.5%,汽车采用轻量化的材料可明显提高续航里程,而目前汽车轻量化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钢、玻璃纤维、铝合金、碳纤维、镁合金等,例如现在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 model s便已实现全铝车身,同时宝马i3车身也运用了碳纤维材料。
到 2050年,随着技术及新材料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汽车“用料”会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同时,车身重量更轻,由此大胆预测,未来的汽车或许还能能实现“水陆两栖”的功能,要知道在2013年美国watercar公司设计出一款名为美洲豹 (panther)的车,它能够直接从陆地开到水中,并在 15秒内由车变成船。
(2)智能化:从 adas到无人驾驶
目前 adas是智能汽车的重要实现方式,它能帮助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虽然目前来看 adas的运用已处在美国汽车工程学会 (sae)的 l1和 l2技术层级 (辅助驾驶 ),距离 l5级无人驾驶层级 (全路段、全天候无需人工干预的全自动驾驶 )还有段距离,但 uber已宣布与沃尔沃联手推出无人驾驶计划,谷歌、特斯拉、zoox等企业也获得美国无人驾驶汽车路试资格。
35年后,我们的汽车或将“聪明”到无需人驾驶,将人从开车的紧张、焦虑中解放出来,让驾驶者拥有更加愉悦轻松的驾乘体验。
(3)环保化:车身材料可回收
在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了塑料、涂料、粘合剂、保温材料、织物及皮革等,而这些材料则成为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到 2050年,车内 voc将不断降低,车身的材料将更加环保、安全。
到 2050年,汽车或将采用免喷涂塑料,同时,免喷涂制件可以实现100%回收;生物塑料也是车身环保化的一个方向,它是指以天然物质为基础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塑料,采用无毒害的可再生原料,目前生物塑料正在快速研发阶段,已有汽车制造商开始尝试利用生物塑料替代 abs/pc等传统内饰塑料。
(4)用车生活:汽车共享成为主流
如今滴滴、易到、优步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汽车运营端的变革,汽车分享目前已深入人们的生活,uber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也曾说过,“汽车共享,用更少的车搭载更多的人,同时拯救城市交通”并将其作为uber未来的发展战略。
而在 35年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更新,车辆建立在车联网定位基础上,汽车分享将成为人们用车生活的主要形态,尤其在一线城市,或将出现每 10人中私家车占有量为 5辆,而这些私家车中将超过一半具有分享性质,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经济。
到时,人们的用车不止是在关注汽车的续航、汽车的电耗,而是通过手机看到自己的车被谁在使用,创造了多少价值。
4、新兴汽车科技公司成为主力
到 2050年,汽车产业结构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汽车的设计研发、制造、运营等环节将高度集中在新型的且少数的企业中,而这些新型的集团必将整合资源,变革思维并且成为拥有庞大市场资源 (用户 )的企业,他们将运用新思维打通汽车产业各个端口,以用户为核心,变革汽车产业体系。
国内目前已有大量的新兴科技公司参与到造车,其中包括百度、阿里、腾讯、蔚来、车和家、电咖等,这些新兴科技公司除了受益于资本力量和工程师红利,还将利用所掌握的社会化资源以及新思维,有望在汽车智能化、环保化进程中承接更多全球分工。
总结:
伴随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以及用户日渐成熟的理性购买认知,汽车或将走向智慧、轻便、环保的运输本质,而人们的用车模式会趋向共享,用车出行会更便捷,传统车企在新的浪潮中若未抓住变革机遇也许会退出市场,与之而来的是新兴汽车科技公司及新兴汽车产业模式将在汽车行业的舞台“大放异彩”,而对新兴科技公司而言当前阶段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未来指导现在,以现在创造未来,创造出崭新的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所需求的汽车产业生态。